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10/31上課心得

地政一  廖婉琳

      一開始演講,馬上就講到了有關泰國的水災問題,目前泰國為全世界最大的稻米出產國,但因水災的影響,導致今年泰國稻米產量一直下修,甚至有可能造成全球糧食價格飆漲。這次的泰國水災不但影響到農業的產量,連全球的汽車產業零件都可能嚴重欠缺,因為泰國的洪水也淹沒了泰國的工業區,而泰國又是日本汽車大廠的主要零件來源國,這可能連帶影響不久後的汽車價格上漲。
        這次演講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講到的一個真實經驗,那是一個在泰柬邊界的故事。泰國是全球椰子的生產大國,而在柬埔寨,椰子是高價品,所以在邊界處,泰國的小孩常常抱著快把身體淹沒的椰子去柬埔寨販賣,而當遇到午後雷陣雨的時候,那些小孩還是緊緊的抱著椰子,走在泥濘地上,且任雨水淋濕他們。這個故事給我不小的衝擊,我一直認為現在的泰國正屬於經濟起飛的時刻,卻從沒想過邊際地區的人生活還是如此的困苦,在此時我才明白,原來泰國的貧富差距和城鄉差距是如此的大。
        在後半部分則提到了綠色革命,講師把此革命解釋為:革掉了綠色的命。經過思考後,我也非常認同講師的說法,因為在綠色革命中,為了增加產量,有些較缺水的地區引來生活用水來灌溉,導致缺水,後來更演變成為土壤鹽鹼化。而有些地區則濫用肥料來增產或是大量的開發山坡地來增加耕地面積,這造成了土地中毒和地力衰竭及因濫墾濫伐產生的土石流,但最後我們對大自然所造成的傷害,會反撲到我們人類的身上。
        最後講師談到了一個我非常贊同的政策:永續農業。我覺得歐盟的永續農業政策實行的成果不錯,值得我們效法。雖然歐盟為了實施和推廣農業,而對農民給予了大量的補助這點,令許多國家詬病不遵守公平貿易的原則,但它對環境的貢獻是不可抹滅的。要經濟還是要環境,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

法律四  陳莉文


隨著全球人口已突破70億,糧食的分配成為21世紀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其中,亞洲、巴基斯坦為全球稻米出口的重要據點,泰國更是冠全球稻米出口王國。然而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各國天災頻繁,先是緬甸風災、中國乾旱及淹水等,近來泰國又持續多月的水災,這些都使糧價持續走揚,掀起了沉默的海嘯。
    我國稻米的自給率甚低,為重要之糧食進口國。在過去幾年來每逢重要糧食出口國發生天災時,我國糧價勢必上揚,因此許多學者紛紛發表糧食自給率提升之呼籲。其實我國要擔心的不只是糧食自給率過低,在全球暖化導致的氣候變遷下,我國農作之栽植品種也會受到影響。以我國稻米為例,台灣稻米原本栽植的品種是屬於南方氣候的秈米,也就是在來米;但在日本人的改良下則培育出偏向北方溫帶氣候的粳米,即蓬萊米。而如今全球溫度上升,蓬萊米會更不適於在台灣栽種,我國勢必要轉而種秈米或改良其他更適於本地的品種。
    氣候變遷、資源分配、生態環境等諸多問題考驗著所有的人類。在全球化的發展之下,牽一髮而動全身,糧食、水資源等民生重要物資將會是各國所爭奪之目標,我國若能及早提出方案因應,則可降低日後所面臨之衝擊。
--------------------------------------


外交三  牛煦庭

這堂課給我最大的影響就是對於綠色革命的反思。我們想到綠色革命,通常是回憶起台灣史課本裡提及的農業技術改良,新品種的農作物快速成長,台灣的糧產不僅自足,尚可以外銷。同時,這樣的技術改良也發生在世界各地,並且顛覆了原有的農業型態與貿易關係。我們從課堂中得知的是綠色革命的另一個面向,除了育種技術的實踐,還有水資源的不當利用以及無限上綱的化學肥料;另外,從貿易面上來看,綠色革命的結果卻是強勢的糧食產業集中在技術成熟、地域廣大的國家,再掛上自由貿易與效率的名號,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農業技術剛起步的地區,特別是南方國家,為求快速解決糧食問題,多被迫輸入廉價農產品,本身農業幾乎無法進步,糧食自足自然難以達成,陷於被剝削的惡性循環。世界的糧食供應量其實足夠,只是分配不均,何況在新的時代,更需要被重視的是永續發展議題,我想這個世界需要一波新的綠色革命,此綠色代表的是eco-friendly,而非一昧求量而破壞自然正常循環的農業。如果有幸見證到這一波新的革命,每個國家最終都達成糧食自足而兼顧永續發展,那麼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機會就更大了。
--------------------------------------


歷史二 何彥樟

農業是所有文明創建之本,東南亞也不例外。東南亞國家幾乎都是以各式各樣的農業為主體以帶動外銷。不管是糧食作物或是經濟作物,都左右了東南亞國家人民的生活。其中泰國為全球最大的稻米輸出國,最近則因為大水來襲,造成稻米的產量短缺,關於稻米的國際價格可能波動會較大,另外衝擊地是第二級產業-製造業,這些代工的工廠也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導致全球生產鏈的最下游無法順利出產的問題,固對全球經濟影響範圍可能會繼續擴大。
令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綠色革命」,受到高中參考書的影響,我總是認為綠色革命帶來的結果是正面的,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所有的事情都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綠色革命的技術通常集中於強勢的糧食產業。多為技術上有一定實力與成熟度、且領土廣大的國家。小而貧窮的國家大多數因此而受惠,間接拉大了貧富之間的差距。臺灣並不是一個糧食充足的國家,大多仰賴進口。我們進口的同時是否也加劇了貧富之間的差距,這是值得反省與思考的。

------------------------------------


歷史二 施宗成

以前我一直以為農人之所以窮是因為商業剝削、或受到國際糧價波動.......等之類的影響,只要政府肯出錢(台灣政府剝30億給花博,在幫助農業方面到底做了多少?),或者商人不再剝削,農民的生活就會變好,但事實上,農民真的是「缺錢」嗎?

在這次的演講中,我發覺其實農人們在舊時,商業尚未進入、處於互助、互利的生活時,錢根本就毫無用處、對他們的生活構不成影響,他們的生活根本沒有「窮、富」的問題,而只有所謂的溫飽問題,「餓的時候一起餓,飽的時候一起飽」、「你忙的時候我幫你,我忙的時候你幫我」,直到商業進入其間,強勢地打破了這種平衡,地主出現了、佃農出現了、而貧富不均才亦跟著出現了;而原本農人擁有著傳承當地文化的使命,如老師上課所提及的英文的農業agriculture,在英文中這個字意味著田野的文化,而農夫也等於田野的文化傳播者,但由於跨國公司剝削的原因,致使許多農人不再有空關注於過往、田野文化、及其傳承。

而現在就算政府想給予他們再多的幫助,但最後的幫助卻全落在剝削農民的那些人身上,農民完全沒有受益,那錢有辦法解決農人的問題嗎?因此我在想著,農人如果回到當時的社會,農業不跟商業利益掛勾,那麼農人們還需要像現在這樣為了錢而孜孜矻矻,甚至在最後因為當農人不能溫飽時而放棄農業嗎?如果商業不進入農人的生活,他們應該仍然是過著樸實、自給自足的生活,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的淪落為社會最底層、辛勤一年仍需挨餓的情況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東南亞農業關係心得                                                                                   法二甲 99103019 李怡臻
    看到這場演講的標題-東南亞農業關係,就令我想到現在還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泰國人民。或許是一個刻板印象吧,雖然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媽媽平日馬的也是標榜出產台東的米,不過,卻時常聽到泰國的米充斥著台灣社會,所以總認為泰國一定是產米的大宗國。
  在這場演講之中,我發現,原來我認知中的農業是這麼的薄弱,其實農業包括的部分太多了,如:礦、林、畜牧、糧……等。這也難怪許多東南亞的國家被稱為農業大國,因為他們不僅擁有糧,更有許多天然資源。但是,他們的生產方式卻是因為受到之前殖民的影響,雖然種植一些高經濟作物,但是這也減少土地可以利用的多元性,甚至在種植的過程中,也會造成環境的破壞或自然資源的浩劫,而一般農民的生活普遍的窮困,這可能也是殖民經濟體系所遺留下來的現象。
  其中,我對於糧食安全和食物安全有很大的興趣,生長在台灣的我們,對於糧食安全的問題好像不怎麼擔心,物資豐饒的台灣又有完善的福利制度,對於食物大多有多樣的選擇,但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我們,想的是下一餐要吃什麼,對於食物一點也不會珍惜,但老師介紹的非洲國家,是拼命地種植農作物,但卻不一定吃的到,有許多人活活的餓死,但他們所種的蔬果,可能因為賣向不好,而某個高所得的國家被拋棄,這個世界的差異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大。不過,對於食物安全,大家應該就不陌生,因為時常可以聽到作物有無灑農藥,要如何洗去農藥之類的問題,不過,對於外食族的我們來說,不能親自處理食物,對我們來說,在健康方面的把關還是只能取決於商家的良心了。
  對於整個農業世界,現代化世界都希望能以維護傳統產業,永續未來發展為準則,不過,對於農業大量輸出的許多國家來說,他們並沒有資金做這方面的改革,希望我們能夠在資金或技術上幫助他們,畢竟現在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若我們能幫助這些國家,對未來吃的安全應該會更有保障。

-----------------------------------------------------------------------------------------------------------------------------------
民族一 林孟婷

        在課堂中,講師放了兩部簡短的影片給我們觀賞,新聞影像-我們的島和深刻帶出台灣農村問題的紀錄片-無米樂,他們都再再顯示台灣農村長久以來的問題:人口流失、農地廢耕、糧價上揚...;其中,息息相關的是整個全球化社會下的稻米供應問題,泰國,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國,近日因水患問題而在國際新聞上鬧得沸揚揚,和我們切身相關的是:台灣的稻米自給率不到32%,泰國的水患對我們也將有很深的影響,其實不只我們受到衝擊,整個亞洲甚至是全世界都將受到影響;不過還有一點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泰國人的樂觀和創意,這也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文化層面。從泰國的水患問題,帶入整個農業社會的變遷,一個小小的農民或許會問:「可不可以不要錢?」對於農民來說,他要的不是錢,即便生活再辛苦,在原本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中他們根本不必去擔心錢的問題,但當外界的商業利益介入,一切都不再相同;在以前,外界介入的影響就像馬來西亞橡膠的故事,橡膠根本不是東南亞特有種,它便是殖民時代下最佳的歷史痕跡,時至今日東南亞的人們仍被這些經濟作物控制著,而在現代,商業化和全球人口成長帶來的是綠色革命,國家力量操縱著這「革掉綠色的命」,我們該思考,他們想留住的或許只是最最單純的對鄉土的一種認同感?永續發展的概念或許是最佳的解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