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台北星期天觀後心得

這部片主要是以兩個菲律賓籍移工為了搬一張紅沙發為故事主軸發展的劇情。雖然片中沒有太多會被到德指責的地方,但是隱隱約約還是可以看到臺灣人對於外籍移工的印象展現。本片不是要訴說移工的辛苦,而是用另外一種方式展現移工們在臺灣的生活情況。我們認為紅沙發其實不僅僅代表一張沙發,更代表一種對更好生活的嚮往。當然追求更好生活的過程是痛苦的,甚至需要付出被遣送回的代價。片中可以看出,臺灣人的第一眼看到他們扛著上好的沙發,第一印象為:他們是不是偷來的?這都是一種刻板印象。雖然說這是一個全球化與文化包容的世界,但是要消除臺灣人心中的偏見,還是需要一段時間。最後在片尾的部分,兩人因為需要過河的關係,實在無法把沙發順利運回住處,故冒著被遣送的危險,他們在沙發上過了一夜,而沙發是在河中隨波逐流。在這裡我們看出了一種樂觀的心態,他們所追求的只不過是喝著台啤,躺在沙發上看星空而已。雖然他們不是在宿舍中達成夢想,但始終完成了。這部片有別於商業電影,看完會有一種淡淡的感動。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人間美味─越南大食館

11/23 晚上,我們踏上了美食之旅
雖然,短短十分鐘就到了,但這家餐廳的美味可不輸高檔的異國餐廳
" 越南大食館 " 從大一吃到大四,卻不曾知道這家餐廳的故事
因此,藉此機會來一探究竟

大食館的菜單有越南口味及港式口味
初次來到會很困惑,因為餐廳名稱是"越南"

後來一問才知道,原來老闆是越南華僑,他的祖籍是廣東,從小生在南越  ,在他42歲時來到台灣,剛開始是從事勞力工作,直至三年前才開了這家餐廳,裡面的員工是老闆的老婆、女兒、兒子及其他的家人,總之就是"家族企業"。

而且老闆的名字,帶著濃濃法語的味道,有「ˋ」「ˊ」輕音跟重音,我們問了一下老闆要怎麼念,老闆說他的名字用越南文或中文念都是「湯臣生」,後來我去問學法語的同學,發現越南文發音跟法文的發音非常類似,果然歷史上越南是法國的殖民地的影響仍存在於越南生活的每個角落。(老闆中午門外有賣法國麵包。)

         ←老闆自己寫的名字

之後我們就開始物色美食,大家點的有港式也有越式
然後在上菜之前就...........................拍照啦!!!!!!!!!!!



全部人都拍過後突然瞄到調味醬區,桌上靠牆的地方有許多的調味料,因此就抓幾瓶比較特別、平常不會用到的來拍
                                             左是海鮮醬、中為調味醬油、右是辣椒醬
拍完後我們點的餐點就上了,真是太感人了,一道比一道可口

首先是孟庭的,她點的是越南牛肉片何粉,熱騰騰的香氣在我眼前飄著

再來是宗成點的越南咖哩雞肉河粉,它是一整隻雞腿唷!!!!而且湯也很好喝><

還有怡臻點的港式雞絲麵,看起來也很好吃

這是莉文點的越南雞絲涼拌米粉,酸酸甜甜~~~

這一道實在太經典了,煦庭點的越南牛腩飯,看起來好高級唷

還有婉琳點的港式鮮蝦雲吞,她的雲吞看起來好好吃

最後是煦庭點的綠色豆漿,是加了香草的豆漿,很香很濃很好喝

看到了以上這麼多可口的美食後有沒有心動啊~
真的是很好吃呢!!!!
我們邊吃邊和老闆聊天,老闆人很好,他今年60歲了
在台灣生活了18年,會講越語、廣東話和中文,但是台語只能聽一點點
現在在台灣已經到第三代了,他有3個孫子3個孫女,最大的在讀國小
之所以來台灣,是因為以前台灣的經濟比較好,所以舉家來台打拼
三年多前換跑道到餐飲業,做他最拿手的越南菜和廣東菜
老闆說店裡賣的東西都是自己做的,包括他們的招牌辣椒醬
當然,不是前面照片的辣椒醬,是他們自己手工做的,很可惜我忘記照下來
真的是.......................................超辣..=  = !!!!!
我吃米粉時有加了兩匙,後來就吃的超快,因為實在是太辣了!!!長痛不如短痛,先吃完要緊!!

後來還有聊到老闆在台灣的生活,他說現在已經非常習慣了,反而是回到越南不太習慣
但是老闆有空時還是會回越南老家,畢竟現在的工作是自己在經營,他的時間也會比較有彈性
而他的孫子輩也都不會講越南話和廣東話,反而是中文和台語講得比較好
其實不仔細觀察,根本不會發現老闆是越南華僑,18年在台的生活已經讓他和我們沒什麼隔閡或差別,僅僅在於一點點的口音和他遙遠的記憶而已

最後,我們當然要和人超好的老闆合照啦!!
老闆真的是很愛笑呢!而且一頓晚餐下來他和我們聊了許多,
不僅讓我們大飽口福,也讓我們大飽耳福!!!!

臨走前拍了店面的照片,這家"越南大食館"真的很好吃,老闆人又很好,我要趁大學畢業前盡量常來光顧才行!!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東南亞的霾害及解決

背景:


  東南亞霾害的起因在政府、森林業業者及環境保護者之間的共識具有很大的鴻溝。當聖嬰現象(El Nino /Southern Oscillation,簡稱ENSO現象)發生時,會產生一個乾燥的條件,使「正常」雨林發生大火。一些證據顯示過往這類的森林大火的發生的確是有其週期性。然而近期發生的森林大火,人類的行為(焚林、開墾與耕種)才成為史無前例的主因。從幾次霾害的問題中發現,焚林、開墾與耕種的過程中適逢聖嬰現象,才使得原本的小火蔓延成大火。在研究霾害問題後更發現,證據顯示出近期森林大火起因於當地居民對林木採取的商業性行為。




起因:


一、森林大火
  印尼蘇門答臘的森林大火隨季風飄散,並影響馬來西亞、新加坡等鄰近東南亞國家環境污染災害,事件在2006年9月中旬開始為傳媒報導,10月初轉趨嚴重。


二、燒芭
  當地許多農民或園林公司在旱季末期經常以火大面積的燒芭(火耕)方式清理農地。這種濫用火燒山而清   理農地產生之霾害近十年亦趨向嚴重化。


三、大量砍伐或焚燒原始林
  許多東南亞國家的政府皆鼓勵人民將林地轉為農耕地,並且大量砍伐或焚燒原始林。






影響:


  霾害造成蘇門答臘當地飛機航班延誤或者取消,居民須佩戴口罩才能踏出家門。新加坡空氣污染指標並曾一度升至130(高於100即有損健康),星國宣佈民眾應盡可能減少外出。馬來半島中部、西海岸南部及東馬砂勞越多個地區的空氣質量已進入不健康水平,其中砂州斯里阿曼在10月7日空氣污染指數更達「非常不健康」水平(221點),馬六甲在10月8日早上以肉眼瞭望,可視度不及1公里。






解決辦法:


  我們認為想解決霾害的問題不能單單只有一個國家或少數國家參與,應該要有組織興各個國家的參與,如國際建置。
  國際建制以國家作為主要的討論起點,國際建制的創立與運作均不能忽略國家的作用,而國家加入、創立、退出或是破壞國際建制的原因,是國家在考量風險及獲益的國家利益得失後所採取的結果。隨著各式議題的產生與領域的不同,各個國家間對於國際建制的形成模式與運作方式均會有所差異與改變,由此可知如何有效的整合權力、利益與認知即為國際建制能否成功的重要關鍵。
  全球環境治理重點在於建立規範, 其主體有三:(1)正式的國際組織或區域組織;(2)各國政府、政府部門以及次國家的政府當局;(3)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會組織(即非國家組織)。也就是說,全球環境治理的主體是由多邊協議、全球性和區域組織和機關、跨政府的政策網絡以及高峰會議所交錯結合而成,其功能為從中提供國際一個明確的合作架構。未來全球環境治理體系可預期的仍為多層次的治理體系,包括國際組織、區域組織、單一國家、霸權國家、跨國企業、NGOs….等等,均在全球治理的體系下中扮演著各自的角色。
  只要這種體制建立,一旦哪邊出現環境問題,各國就可互相配合且有效率的解決問題。

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

城市介紹

新加坡都市印象 
一、沒有口香糖、秩序井然的整潔都市
大部分人對於新加坡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在嚴刑峻法背景下的秩序井然,新加坡的高道德標準管制表現在對日常行為的監督上:口香糖被禁止在新加坡境內銷售(醫療用口香糖除外);使用廁所後未沖水、在非吸煙區吸煙、亂過馬路(不在指定的過路處過馬路,如不利用天橋或隧道過馬路)、地鐵上喝水或進食都會導致罰款;隨地亂丟垃圾則可能面對強制勞役。新加坡是在政府高度集權管理背景下發展的都市,在其規劃下,都市的景貌很明顯的表現新加坡經過縝密的都市計畫,並佐以相當有成效的管理。

二、綠、美化成功,景況宜人的花園都市
1965年,新加坡共和國成立後,其政府致力於保護城市環境,經過綠化與美化型塑花園般的生活氛圍,形成綠色街道與良好的城市景觀系統,進而使1980年代新加坡得到「花園城市」的美名。此後,其都市更新的腳步並未停歇,政府對新加坡河岸的中心區(原先相對發展停滯的區域)進行城市意象的再造,重點在於保護沿河歷史風貌、提升城市人文意涵,讓城市過去的歷史記憶得以保存。在新加坡金融區內,高層建築相對集中佈置,並與周圍不同高度的建築相配合,形成高低起伏富韻律感的城市景觀天際線;金融區內則設置許多小公園、林蔭道、與街頭綠地,並與海岸區域的大面積綠化空間相連結,形成了帶狀城市休憩綠廊空間。如今的新加坡,已經形成一個全球化資本累積的熱帶金融城市建構。

三、經過完善都市規劃與設計的效率都市
新加坡在2001~2010年城市規劃中提出多項要點,分別為改善社區規劃、增加高樓休閒選擇、靈活開發商業用地、打造全球金融中心、建設先進網路環境與強調各區發展特色。在新加坡,所有分區都有因地制宜的控制規劃。該規劃以土地使用型態與交通運輸為核心,根據發展規劃目標,制定土地用途、發展密度、高度、交通、環境與開放空間、歷史保護與開發等細項。新加坡城市規劃成功之處,在於善用IT技術與嚴格執法。可靠準確的開發數據可讓新加坡政府即時追蹤城市形態發展現況,違反城市規劃法條民眾則須負擔高額罰款或拘役,因而有效抑制建商不當開發。

四、持續進步,擺脫文化沙漠之名
新加坡素有「文化沙漠」之稱,這是一個處處整潔的高效率社會,更是整體外觀混亂無序的東南亞國家當中,現代化與井然有序人人稱羨的異數。然而,這也是個創意尚待培育開發的國度。事必躬親且中央化的新加坡政府自認可以扭轉這種形象,並已設定2015年之前使新加坡一躍成為「全球藝術之都」的目標,過去20年間計已投入10億美元以上興建博物館與文化設施,包括耗資4億8700萬美元的Esplanade濱海藝術中心,以及新加坡藝術館新設專門展示最前衛藝術作品的分館8Q SAM。另一方面,許多涉足獨立文化領域的人士正積極努力,為這個城市國家打造真正屬於自己的文化身分。


新加坡是一個都市國家,在區區七百多平方公里的面積內居住著五百萬人民!我們沒有辦法實際走訪這個城市,一窺其生活步調以及社會氛圍,但是從資料閱讀的過程中,小組組員都認為新加坡具有很強的發展動力,這並不限於地緣或經濟的優勢,而是一個企圖心旺盛的政府帶頭規劃與實際執行的結果。這個都市從其殖民背景、交通航運樞紐開始,在獨立後,強調都市的綠美化、歷史記憶的留存、進一步到自我文化身份的發展,新加坡的進步並沒有停歇,而這樣全方位而縝密的都市發展歷程,在全亞洲甚至是全世界,都是一個值得效法的楷模。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10/31上課心得

地政一  廖婉琳

      一開始演講,馬上就講到了有關泰國的水災問題,目前泰國為全世界最大的稻米出產國,但因水災的影響,導致今年泰國稻米產量一直下修,甚至有可能造成全球糧食價格飆漲。這次的泰國水災不但影響到農業的產量,連全球的汽車產業零件都可能嚴重欠缺,因為泰國的洪水也淹沒了泰國的工業區,而泰國又是日本汽車大廠的主要零件來源國,這可能連帶影響不久後的汽車價格上漲。
        這次演講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講到的一個真實經驗,那是一個在泰柬邊界的故事。泰國是全球椰子的生產大國,而在柬埔寨,椰子是高價品,所以在邊界處,泰國的小孩常常抱著快把身體淹沒的椰子去柬埔寨販賣,而當遇到午後雷陣雨的時候,那些小孩還是緊緊的抱著椰子,走在泥濘地上,且任雨水淋濕他們。這個故事給我不小的衝擊,我一直認為現在的泰國正屬於經濟起飛的時刻,卻從沒想過邊際地區的人生活還是如此的困苦,在此時我才明白,原來泰國的貧富差距和城鄉差距是如此的大。
        在後半部分則提到了綠色革命,講師把此革命解釋為:革掉了綠色的命。經過思考後,我也非常認同講師的說法,因為在綠色革命中,為了增加產量,有些較缺水的地區引來生活用水來灌溉,導致缺水,後來更演變成為土壤鹽鹼化。而有些地區則濫用肥料來增產或是大量的開發山坡地來增加耕地面積,這造成了土地中毒和地力衰竭及因濫墾濫伐產生的土石流,但最後我們對大自然所造成的傷害,會反撲到我們人類的身上。
        最後講師談到了一個我非常贊同的政策:永續農業。我覺得歐盟的永續農業政策實行的成果不錯,值得我們效法。雖然歐盟為了實施和推廣農業,而對農民給予了大量的補助這點,令許多國家詬病不遵守公平貿易的原則,但它對環境的貢獻是不可抹滅的。要經濟還是要環境,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

法律四  陳莉文


隨著全球人口已突破70億,糧食的分配成為21世紀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其中,亞洲、巴基斯坦為全球稻米出口的重要據點,泰國更是冠全球稻米出口王國。然而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各國天災頻繁,先是緬甸風災、中國乾旱及淹水等,近來泰國又持續多月的水災,這些都使糧價持續走揚,掀起了沉默的海嘯。
    我國稻米的自給率甚低,為重要之糧食進口國。在過去幾年來每逢重要糧食出口國發生天災時,我國糧價勢必上揚,因此許多學者紛紛發表糧食自給率提升之呼籲。其實我國要擔心的不只是糧食自給率過低,在全球暖化導致的氣候變遷下,我國農作之栽植品種也會受到影響。以我國稻米為例,台灣稻米原本栽植的品種是屬於南方氣候的秈米,也就是在來米;但在日本人的改良下則培育出偏向北方溫帶氣候的粳米,即蓬萊米。而如今全球溫度上升,蓬萊米會更不適於在台灣栽種,我國勢必要轉而種秈米或改良其他更適於本地的品種。
    氣候變遷、資源分配、生態環境等諸多問題考驗著所有的人類。在全球化的發展之下,牽一髮而動全身,糧食、水資源等民生重要物資將會是各國所爭奪之目標,我國若能及早提出方案因應,則可降低日後所面臨之衝擊。
--------------------------------------


外交三  牛煦庭

這堂課給我最大的影響就是對於綠色革命的反思。我們想到綠色革命,通常是回憶起台灣史課本裡提及的農業技術改良,新品種的農作物快速成長,台灣的糧產不僅自足,尚可以外銷。同時,這樣的技術改良也發生在世界各地,並且顛覆了原有的農業型態與貿易關係。我們從課堂中得知的是綠色革命的另一個面向,除了育種技術的實踐,還有水資源的不當利用以及無限上綱的化學肥料;另外,從貿易面上來看,綠色革命的結果卻是強勢的糧食產業集中在技術成熟、地域廣大的國家,再掛上自由貿易與效率的名號,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農業技術剛起步的地區,特別是南方國家,為求快速解決糧食問題,多被迫輸入廉價農產品,本身農業幾乎無法進步,糧食自足自然難以達成,陷於被剝削的惡性循環。世界的糧食供應量其實足夠,只是分配不均,何況在新的時代,更需要被重視的是永續發展議題,我想這個世界需要一波新的綠色革命,此綠色代表的是eco-friendly,而非一昧求量而破壞自然正常循環的農業。如果有幸見證到這一波新的革命,每個國家最終都達成糧食自足而兼顧永續發展,那麼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機會就更大了。
--------------------------------------


歷史二 何彥樟

農業是所有文明創建之本,東南亞也不例外。東南亞國家幾乎都是以各式各樣的農業為主體以帶動外銷。不管是糧食作物或是經濟作物,都左右了東南亞國家人民的生活。其中泰國為全球最大的稻米輸出國,最近則因為大水來襲,造成稻米的產量短缺,關於稻米的國際價格可能波動會較大,另外衝擊地是第二級產業-製造業,這些代工的工廠也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導致全球生產鏈的最下游無法順利出產的問題,固對全球經濟影響範圍可能會繼續擴大。
令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綠色革命」,受到高中參考書的影響,我總是認為綠色革命帶來的結果是正面的,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所有的事情都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綠色革命的技術通常集中於強勢的糧食產業。多為技術上有一定實力與成熟度、且領土廣大的國家。小而貧窮的國家大多數因此而受惠,間接拉大了貧富之間的差距。臺灣並不是一個糧食充足的國家,大多仰賴進口。我們進口的同時是否也加劇了貧富之間的差距,這是值得反省與思考的。

------------------------------------


歷史二 施宗成

以前我一直以為農人之所以窮是因為商業剝削、或受到國際糧價波動.......等之類的影響,只要政府肯出錢(台灣政府剝30億給花博,在幫助農業方面到底做了多少?),或者商人不再剝削,農民的生活就會變好,但事實上,農民真的是「缺錢」嗎?

在這次的演講中,我發覺其實農人們在舊時,商業尚未進入、處於互助、互利的生活時,錢根本就毫無用處、對他們的生活構不成影響,他們的生活根本沒有「窮、富」的問題,而只有所謂的溫飽問題,「餓的時候一起餓,飽的時候一起飽」、「你忙的時候我幫你,我忙的時候你幫我」,直到商業進入其間,強勢地打破了這種平衡,地主出現了、佃農出現了、而貧富不均才亦跟著出現了;而原本農人擁有著傳承當地文化的使命,如老師上課所提及的英文的農業agriculture,在英文中這個字意味著田野的文化,而農夫也等於田野的文化傳播者,但由於跨國公司剝削的原因,致使許多農人不再有空關注於過往、田野文化、及其傳承。

而現在就算政府想給予他們再多的幫助,但最後的幫助卻全落在剝削農民的那些人身上,農民完全沒有受益,那錢有辦法解決農人的問題嗎?因此我在想著,農人如果回到當時的社會,農業不跟商業利益掛勾,那麼農人們還需要像現在這樣為了錢而孜孜矻矻,甚至在最後因為當農人不能溫飽時而放棄農業嗎?如果商業不進入農人的生活,他們應該仍然是過著樸實、自給自足的生活,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的淪落為社會最底層、辛勤一年仍需挨餓的情況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東南亞農業關係心得                                                                                   法二甲 99103019 李怡臻
    看到這場演講的標題-東南亞農業關係,就令我想到現在還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泰國人民。或許是一個刻板印象吧,雖然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媽媽平日馬的也是標榜出產台東的米,不過,卻時常聽到泰國的米充斥著台灣社會,所以總認為泰國一定是產米的大宗國。
  在這場演講之中,我發現,原來我認知中的農業是這麼的薄弱,其實農業包括的部分太多了,如:礦、林、畜牧、糧……等。這也難怪許多東南亞的國家被稱為農業大國,因為他們不僅擁有糧,更有許多天然資源。但是,他們的生產方式卻是因為受到之前殖民的影響,雖然種植一些高經濟作物,但是這也減少土地可以利用的多元性,甚至在種植的過程中,也會造成環境的破壞或自然資源的浩劫,而一般農民的生活普遍的窮困,這可能也是殖民經濟體系所遺留下來的現象。
  其中,我對於糧食安全和食物安全有很大的興趣,生長在台灣的我們,對於糧食安全的問題好像不怎麼擔心,物資豐饒的台灣又有完善的福利制度,對於食物大多有多樣的選擇,但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我們,想的是下一餐要吃什麼,對於食物一點也不會珍惜,但老師介紹的非洲國家,是拼命地種植農作物,但卻不一定吃的到,有許多人活活的餓死,但他們所種的蔬果,可能因為賣向不好,而某個高所得的國家被拋棄,這個世界的差異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大。不過,對於食物安全,大家應該就不陌生,因為時常可以聽到作物有無灑農藥,要如何洗去農藥之類的問題,不過,對於外食族的我們來說,不能親自處理食物,對我們來說,在健康方面的把關還是只能取決於商家的良心了。
  對於整個農業世界,現代化世界都希望能以維護傳統產業,永續未來發展為準則,不過,對於農業大量輸出的許多國家來說,他們並沒有資金做這方面的改革,希望我們能夠在資金或技術上幫助他們,畢竟現在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若我們能幫助這些國家,對未來吃的安全應該會更有保障。

-----------------------------------------------------------------------------------------------------------------------------------
民族一 林孟婷

        在課堂中,講師放了兩部簡短的影片給我們觀賞,新聞影像-我們的島和深刻帶出台灣農村問題的紀錄片-無米樂,他們都再再顯示台灣農村長久以來的問題:人口流失、農地廢耕、糧價上揚...;其中,息息相關的是整個全球化社會下的稻米供應問題,泰國,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國,近日因水患問題而在國際新聞上鬧得沸揚揚,和我們切身相關的是:台灣的稻米自給率不到32%,泰國的水患對我們也將有很深的影響,其實不只我們受到衝擊,整個亞洲甚至是全世界都將受到影響;不過還有一點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泰國人的樂觀和創意,這也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文化層面。從泰國的水患問題,帶入整個農業社會的變遷,一個小小的農民或許會問:「可不可以不要錢?」對於農民來說,他要的不是錢,即便生活再辛苦,在原本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中他們根本不必去擔心錢的問題,但當外界的商業利益介入,一切都不再相同;在以前,外界介入的影響就像馬來西亞橡膠的故事,橡膠根本不是東南亞特有種,它便是殖民時代下最佳的歷史痕跡,時至今日東南亞的人們仍被這些經濟作物控制著,而在現代,商業化和全球人口成長帶來的是綠色革命,國家力量操縱著這「革掉綠色的命」,我們該思考,他們想留住的或許只是最最單純的對鄉土的一種認同感?永續發展的概念或許是最佳的解答?

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菲律賓巴拿威梯田

此圖為GOOGLE 衛星影像

下圖圖片來源: http://www.easyvoyage.co.uk/images/destination/PHILIPPINES/PHILIPPINES0/1_big.jpg 

l   名稱:巴拿威梯田,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造灌溉系統,被喻為「天國的階梯」。 「科迪勒拉」(Cordilleras)即是西班牙語的「山脈」。
l   地理位置:位於菲律賓呂宋島伊富高省科迪勒拉山脈東面的梯田,在巴拿威鎮附近。梯田總長大約是兩萬公里,足可橫跨半個地球,位於海拔一千到兩千公尺的山坡上。
l   民族:菲律賓的山地民族伊富高人在此居住,伊富高族是菲律賓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伊富高人男耕女織,善於雕刻,服色鮮豔,喜跳土風舞,在傳統的宗教儀式上他們常以豬、雞為祭品,祈求豐收,而稻米是伊富高人的主食,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取決於他能收穫的稻米量。
l   地位:名列世界八大奇景,1995年為聯合國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被譽為具有永續價值、自然與人文完美交織的文化景觀。但是近來因有越來越多無視於灌溉溝渠走向的建築物出現,也有許多田地荒廢、廢耕,此地景觀的維持已成為菲律賓政府的一大難題,導致這項世界遺產在2001年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l   歷史:國際歷史學家認為,約在西元前3000年,從中國南方或印度半島上來的一支移民南渡重洋,在呂宋登陸後進人山區,將梯田文化傳人;而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認為,約在西元前200年,菲律賓伊富高民族的祖先就用簡陋的青銅工具開山造田,年復一年,終於用雙手雕琢成今天這樣規模宏偉的古代水稻梯田。
l   現況與危機:由於長期的亂砍濫伐和當地人生活方式的改變,造成水土流失,下游水稻梯田複雜的灌溉體系受到很大影響。此外,種植水稻收益很少,年輕一代的伊富高人對此已越來越不感興趣,紛紛離鄉到附近的城鎮去找工作。針對巴拿威水稻梯田面臨的困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發出警告,如果這一奇景在未來10年內得不到恢復,將有可能把它從文化遺産名錄中取消。80年代初,菲律賓政府在山區發起了一個“搶救梯田”運動,在梯田試種草莓和小麥,引進水田養魚技術,使山區居民收入增加,政府還向農民提供高產、抗寒、早熟的優良稻種、化肥、農藥和技術援助,使梯田的修復漸有改善。
l   心得:現代的巴拿威梯田,面對的不只是數千年來大自然的侵蝕,更殘酷的是現代伊富高人的離去,在我找圖片的時候,看見它許多美麗的面貌,心想,若這樣一個歷史悠久且充滿祖先智慧結晶的珍貴遺產消失了那該有多可惜!但對伊富高人來說,若無法賺錢養家活口那麼這世界文化遺產的稱號確實顯得毫無價值,年輕一輩的孩子們再無法守住他們老祖先的田地,那在大城市討生活的他們還會剩下些什麼呢﹖其實這樣的悲劇在現在這樣一個快速開發的世界中天天都在上演,我想不只菲律賓政府該做出行動應對,身為地球村一份子的我們也該從中反省,在經濟開發與人類文化間如何取得平衡。


資料參考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8F%B2%E5%BE%8B%E5%AE%BE%E7%A7%91%E8%BF%AA%E5%8B%92%E6%8B%89%E5%B1%B1%E7%9A%84%E6%B0%B4%E7%A8%BB%E6%A2%AF%E7%94%B0


2011年10月22日 星期六

室利佛逝王國的興衰

簡介室利佛逝位於印尼蘇門答臘西南部,是南洋群島最早的國家。中國古代又稱其為佛逝、舊港,但從904年開始,中國文獻改稱室利佛逝為「三佛齊」,以勃林邦(今巨港)为首都。

貿易貿易方面,因位於馬六甲海峽南端,地理位置優越,成為當時馬來群島的香料貿易中心經濟力量雄厚三佛齊是絲綢之路海線的重要港口,以他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其貿易中心與制海權的角色。但是,歷史學家認為,這個王國的勢力範圍限於沿海地區,內陸地區不受其影響。

宗教金剛乘佛教是室利佛逝的主要宗教,同時室利佛逝是當時傳播大乘佛教的中心這吸引了許多的亞洲的朝聖者和學者,其中包括中國的僧侶。671年中國唐代高僧義淨取海道前往印度學習佛法,曾在此學習六個月的梵語和佛教理論,從印度取經回來後,繼續留此從事翻譯和著述多年。

建築室利佛逝留給後代最有名的建物就是婆羅浮屠,所謂婆羅浮屠的意思就是:「在山上的廟,它位於爪哇叢林的山上,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寺廟它的外觀看起來像是一座有階梯的金字塔,地基是正方型的平台,上有幾層圓形的階壇,當然越上層的階壇就越小,到最頂端的一層則是距離地面約有十多公尺的地方,而此層為一個巨大的鐘型祠堂,又稱為大佛堂。

衰弱:室利佛逝王國在晚期曾經發動了為數不少的對外戰爭,造成王國的勢力逐漸減弱,尤其是對注輦的戰爭。在當時室利佛逝王國控制了麻六甲海峽,注辇的商人因做生意受阻,而造成兩國的關係緊繃。兩國之後有過幾起較大的衝突,造成室利佛逝王國與注辇的衰弱,並於13世紀中遠征錫蘭失敗後便一蹶不振。最後於14世紀末遭馬來群島最後一個印度化國家滿者伯夷王國所滅。

心得:室利佛逝王國是東南亞第一個統一的國家,但卻很少人知道,事實上,在我做此報告之前,只是勉強有聽過這個古老的名子而已,並不覺得它對東南亞有什麼重要性,但當我深入研究後,才發現它也有一個屬於它自己發光發熱的時代,這個王國在7~9世紀時可說是獨霸東南亞。此外,我還發現幾乎所有成為東南亞強權的國家都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擁有制海權。在東南亞,誰掌握住重要的貿易港口或是往來必經的海峽,就會對該國家的強盛提供有利的條件。室利佛逝的首都巨港位於南海、麻六甲海峽和巽他海峽的中心,這就是國家經濟強大的原因,只要國家富裕,自然就強盛。但一味的網海上發展也是有缺點的,室利佛逝就是因為只專注海上發展而忽視了內陸的平衡的最好例子,這導致它對於內陸是沒有控制力的。